牧者心聲—照片、有黑點的蕉與我的心
志超弟兄
早前看港台的一個節目,學會了一個叫「促發效應」(priming effect)的心理學名詞,意即一個人當遇到事物,會傾向把任何之前在自己腦海中出現過,與之相關的東西連繫在一起。這種連繫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對該事物的觀感。舉例說:一個人當看過一連串開始變壞或已經變壞的生果的照片,當再見到一隻有黑點的香蕉在面前時(不論有點香蕉如何有益健康),他會自自然覺得這蕉也是壞的,而且會產生厭惡的感覺。這些照片原來能夠影響他如何理解另一樣看來不同的物件‑‑‑--不單指客觀上蕉的新鮮程度,而且更關係到他心理上的感受和吃的意欲。
社會充斥著很多荒謬、令人感到無助的事,我們很多時候的確無法改變(起碼是短期上;主再來則例外)。一星期六天在工作和生活上我們不斷的看這些「壞生果照片」:不斷有學生看不到生存的意義而自殺,百多二百億的錢舉舉手便通過醫療和退休開支卻不願多花,午飯時間竟然可去中環游泳,古洞村屋瞬間夷平... 不知不覺原來這些「照片」也影響我們如何看主日的教會生活。有些人來到教會,是期望教會能提供一些社會上提供不到的東西。六天的無奈,希望有一天的舒緩,或許是期望得著片刻的神聖寧靜,或許是來找個空間放心說說人話。但有些時候不知你會否發現,當星期天見到這隻「蕉」時,它的黑點不知為何會令你產生與星期一至六一樣的感覺:為何所聽的道未能為社會問題提供解決方案?聚會後人們來來往往,有人真的明白我這種翳悶嗎?
這時候,我們要反思:究竟是社會的問題?是教會的問題?還是我自己的問題?當然,實況往往是三樣皆有。社會當然提供一籮籮的「照片」,但教會這群體‑‑‑--當我們的聚會慢慢失去了凝聚,崇拜失去了全心敬拜的氣氛,團契只是圍繞著週會而運作,卻沒有相通和默契‑‑‑--小心我們這信仰的群體也在出現「黑點」。還有,我自己也會以自我為中心,沒有察驗原來「促發效應」正在我的心滋長。這三方面的因素都會把我們的無助感放大。當人學習到這種無助(「習得無助」, learned
helplessness),便會選擇放棄。
但你會問,這樣灰,是否便沒有出路?
從大氣候來說,這或許是。但圍棋大師與智能電腦AlphaGo的分別‑‑‑--也許在於人懂得反省,而且人有情感。當人認知到自己的處境,不甘被玩弄,便有跳出框框脫離惡性循環的意欲。況且,三者的因素我們還有「上帝」未計算在內。教會作為一個屬神的群體-----‑神在我們中間。因此詩人能夠問:我的心哪,你為何憂悶?為何在我裡面煩躁?應當仰望神,因我還要稱讚他。他是我臉上的光榮(原文作幫助),是我的神(詩四十二11)。被擄巴比倫的但以理能夠憑信宣告:祂改變時候、日期,廢王,立王,將智慧賜與智慧人,將知識賜與聰明人(但二21)。…等你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,要將國賜與誰就賜與誰(四32)。保羅也提醒我們: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,如此,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(加六2)。
神要在人的困境中開出路。教會中凡屬神的人,只要能互相守望、鼓勵和體諒,這群體能提供社會上所沒有的動力。因為彼得說:神以祂神聖的能力,因著我們認識那位用自己的榮耀和美善呼召我們的,把一切有關生命和敬虔的事,都賜給了我們。藉著這些,他把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了我們,好叫你們既然逃脫世上因私慾而來的敗壞,就可以分享 神的本性。正因這緣故,你們要多多努力地在你們的信心上,增添美德;在美德上,又要[增添]知識;在知識上,又要[增添]節制;在節制上,又要[增添]忍耐;在忍耐上,又要[增添]敬虔;在敬虔上,又要[增添]手足之情;在手足之情上,又要[增添]愛。(彼後一3-7另譯)
這不是個人的吩咐,是對群體的呼召。但願我們在青平中,能找著一兩個「臭味相投」的知心人,能互相為對方的靈命守望。用彼此相愛和禱告抗衡社會上的洪流與荒謬。